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(wǎng) , 一個專業(yè)的育兒知識學(xué)習網(wǎng)站!
父母首先應(yīng)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(quán)利,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。
如果父母想進入一種純粹的狀態(tài),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,就必須拋棄優(yōu)越的自負感。
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、期望、權(quán)威與控制,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調(diào)整身心,在每一個當下與他們和諧相伴。
一天早晨,我女兒興致勃勃地將我從夢中推醒。“仙女送給你一個驚喜的禮物,”她沖我耳語道,“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!”
我一伸手,從枕頭底下摸出一張一美元的紙幣,只見它從正中間被撕成了半截。女兒說:“仙女送了你半塊錢,還有半塊在爸爸枕頭下面。”
這一下,我睡意全消。
與此同時,我發(fā)覺眼前的處境有些左右為難。一時間,我的腦海里充滿了各種念頭: “錢不是長在樹上的,我的女兒一定要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;我該不該借此機會教導(dǎo)她,讓她不要浪費金錢,告訴她撕成兩半的鈔票就不能用了呢?”
當時我意識到,自己作出的反應(yīng)有可能讓孩子精神大振,也有可能傷了她的心。所幸的是,那一刻我決定把問題擱置起來,不忙著給她“上課”;我只是告訴她,我很為她自豪,因為她那么慷慨地貢獻出了自己僅有的一塊錢;我還要感謝仙女,因為她很高尚,而且一碗水端平,明察秋毫地把錢平分給了我和她爸爸。女兒聽了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,整個臥室好像都為之一亮。
我們所養(yǎng)育的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
在教養(yǎng)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(xiàn)許多狀況,我們需要在理智與心靈之間掙扎一番——或者可以說是“自負心”和“真心”之間的掙扎。“真心”指的是真實的自我,它是事物的純粹寫照。教養(yǎng)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絲,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;同樣,一個適當?shù)墓膭罹涂梢宰屗麄冊诳罩邪菏组煵健C繒r每刻,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可能打斷他們的進步,讓他們裹足不前;也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振奮,對他們形成促進。
我們的孩子只會忠于他的自我角色,那時候,他們?nèi)徊魂P(guān)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。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樣的,有什么突出的成績,有沒有優(yōu)異的特長,表現(xiàn)如何……這些事情都是成人們?nèi)年P(guān)注的,孩子卻渾然不放在心上。孩子不會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間的各種事情,他們只會一頭扎進經(jīng)驗的王國里,對任何冒險都愿意放手嘗試一番。
在“仙女”造訪我的臥室的那個早晨,我女兒壓根沒想過金錢的價值,也沒想過用分給我“半塊錢”來滿足我的自負心理;她也沒有考慮過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點兒。她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僅僅是真實、美好、自主的創(chuàng)造力——歡歡喜喜地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,然后看著父母因為“仙女”的意外訪問而高興,她自己也就跟著高興。
身為家長,我本人就必須反復(fù)面對這樣的局面:女兒就在眼前,期待著我的反饋。此刻,她就像個成年人一般,一個和我一樣的成年人,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樣的經(jīng)驗和感受——期盼、希望、興奮、想象、天才的創(chuàng)意、疑惑的感覺、體味喜悅的能力,凡此種種與我們并無二致。然而同許多家長一樣,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維模式的局限,在需要我反饋的時候錯失了機會。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會講大道理,好為人師;如此一來,在女兒獨特而神奇的表達方式面前就常常顯得懵懂而遲鈍,甚至不曾意識到:她正在展示一個人間僅有的自我呀。
有一點很關(guān)鍵:我們必須認識到,我們不是在培養(yǎng)一個“迷你版”的自己,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必須鉚足精神,努力把我們自己同我們的孩子區(qū)分開來。我們絕對不能把孩子當成一件擁有物。只有從靈魂深處認識到這一點,我們才能調(diào)整好自己,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養(yǎng)他們,而不是按照我們的需求去勉強地塑造他們。
對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,我們往往不能滿足。相反,我們偏向于將自己的主張和期望投射在他們身上。即使我們有最善意的動機,想要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,但許多家長仍舊會落入俗套,不經(jīng)意間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在孩子身上。其結(jié)果是,長幼關(guān)系每每會封鎖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。恰恰由于這個關(guān)鍵原因,許多孩子長大后遭遇了麻煩,還有很多人遭受到機能障礙之苦。
我們每個人初為人父、人母的時候,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。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。我們會持有一些從來沒有檢驗過的想法、信念、價值觀、假設(shè)。很多父母甚至認為,根本沒必要對自己的世界觀提出疑問,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是“正確的”,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,在沒有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之前,就期望孩子按照我們既有的想法去表達他們自己。我們沒有意識到,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后代對他們的精神其實是一種桎梏。
舉例來說,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,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某種特長。如果你是藝術(shù)家,很可能就會敦促孩子去開發(fā)藝術(shù)專長。如果你在學(xué)校里是讀書的奇才,就會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聰穎善學(xué)。如果你在學(xué)業(yè)上并不出色,甚至畢生為學(xué)習所累,就會擔心孩子也和你一樣,于是竭盡所能地避免他們重蹈覆轍。
我們想把自認為“最好的”教給孩子。然而,在努力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容易忘記這么一條: 父母首先應(yīng)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(quán)利,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,那才是他們?nèi)烁窬竦恼鎸嵎从场?/p>
在兒童的世界里,充滿了“這是……”,而不是“這不是……”。他們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潛能的內(nèi)心世界。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(guī)劃圖。如果你相信,可以說這是因緣注定。因為每一個孩子體內(nèi)都藏著一幅藍圖,他們早早地就開始接觸最本質(zhì)的自我,同時開始體會自己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。我們身為家長,注定要去幫他們實現(xiàn)這些心愿。麻煩的事情是:如果不認真觀察他們,我們就會剝奪天賜他們的權(quán)利,讓他們無法走上最佳的命運軌跡。我們往往會將自己對前途的規(guī)劃強加在他們身上,那樣一來,我們等于是用自己武斷的想法改寫了他們的命運。
我們往往無法與孩子的心靈達成同步,對此也不必驚奇。如果連自己的心聲都沒有傾聽過,又怎么傾聽孩子的?如果我們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靈,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靈、傾聽他們的心聲?作為父母,如果我們自己失去了內(nèi)心的方向,想必我們的兒女也將在迷茫和疏離中長大,甚至不可避免地時常感到沮喪。一旦同自己的內(nèi)心世界失去了聯(lián)系,我們教養(yǎng)孩子的能力就會大為降低,最本質(zhì)的力量就難以發(fā)揮;而要想開明地教養(yǎng)兒童,最需要的恰恰是發(fā)揮這種力量。
說到這里,我的意圖是想將本書作為一枚救生圈拋向父母——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。我的許多切身經(jīng)驗告訴我,一切努力都不會為時過晚,縱然你已經(jīng)同十幾歲的孩子經(jīng)歷過一番掙扎卻無法建立起情感紐帶。當然,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更小,你的努力起步更早,那么建立的紐帶自然更為牢固。
下一篇:4種不可取的家庭方法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九種問題父母最容易毀掉孩子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